7月25日清晨六點,商洛市洛南縣巡檢鎮(zhèn)高山河村還在沉睡中,村黨支部副書記陳新軍家的灶膛已映出跳動的火光。
鍋里熬著給父親養(yǎng)胃的小米粥,案板上是為母親準備的清淡小菜。陳新軍的父母,如同歷經(jīng)風雨的古樹,父親被腦梗和胃病縛住了雙腿,每一次挪動都沉重萬分;母親則在高血壓和腰椎的疼痛中輾轉(zhuǎn),藥物成了生活的一部分?!暗镳B(yǎng)我小,我養(yǎng)他們老,天經(jīng)地義?!标愋萝娫捳Z樸素,卻字字千鈞,道盡了他沉甸甸的責任和孝心。
伺候父母吃完熱粥,陳新軍一天的“硬仗”才剛開始。他小心翼翼幫父親套上衣衫,仔細分好藥片,看著父親服下。接著,那雙厚實粗糙的雙手,在父親的肢體上耐心推按揉捏。最后,他弓著腰,幾乎用盡全身力氣支撐著父親在小院里艱難地挪動。父親的喘息與兒子額角的汗珠,無聲地融入微涼的晨光。
白天的陳新軍,是名副其實的“陀螺”。作為村黨支部副書記,他筆記本不離身。東家鄰里糾紛需要調(diào)解,西家政策補貼需要落實,村道整修、產(chǎn)業(yè)發(fā)展樣樣牽動心神?!按謇锏氖?,再小也是鄉(xiāng)親們的期盼,馬虎不得?!彼0堰@句話掛在嘴邊。同時,自家的田地也指望著他這主要勞力。常常是剛從村民家調(diào)解出來,或是地里的急活剛收尾,他便匆忙往家趕,只為看看父母是否需要一杯水,藥是否按時服下。那濺在褲腿上的泥點,那遞到父母手中溫熱的水杯,是他奔波的印記,更是孝心最直觀的體現(xiàn)。
暮色四合,拖著灌了鉛般的雙腿歸家,陳新軍手上的動作依然利落。炊煙再次裊裊升起。飯后,是他雷打不動的“親情時間”。碗筷暫放一邊,他坐到父母身旁,講講白天村里的新鮮事,說說田里莊稼的長勢,有時也會打開電視,陪父母看上一出好戲,驅(qū)散父母病痛的陰霾,也暫時熨平他眉間因操勞而刻下的褶皺。
父親病情加重住院的日子,是陳新軍雙肩最吃重的時刻。他必須在病榻前與繁雜村務、田間農(nóng)活竭力騰挪。病痛的折磨使父親情緒跌入谷底,時常落淚,自責成了兒女的拖累。看著父親的無助與脆弱,陳新軍心如刀絞,但他強壓心酸,悄悄抹去眼角的淚花,努力擠出笑容,搜腸刮肚地講些開心的事,試圖轉(zhuǎn)移父親的注意力。“爸,您別瞎想,有兒子在呢。咱好好吃飯,配合醫(yī)生,好日子在后頭。”他握著父親的手,輕聲細語地安慰著,給予父親支撐下去的信心和力量。
更讓他揪心的,是父親近乎孩子般的依賴。每次吃飯,父親都只讓陳新軍喂,其他兄弟姐妹端來飯菜,父親只是搖頭。陳新軍深深懂得,這份依賴是父親在病痛汪洋中唯一的浮木。于是,無論再忙再累他總是抽空坐到父親床邊,端起碗,一勺一勺小心翼翼地送入父親口中。
陳新軍的孝心,像無聲的細雨,浸潤了整個家族。兄弟姐妹主動分擔更多照料責任,晚輩們也耳濡目染,變得更加懂事孝順。這個曾被病痛陰影籠罩的家,因為他的引領和擔當,沒有沉溺于愁苦,反而流淌著一種相互關愛、共渡難關的暖流。平淡的日子,被濃濃的親情釀出了醇厚的甜味。
陳新軍的故事,深刻詮釋了孝德的含義。他伏下身,是父母晚年的“拐杖”,穩(wěn)穩(wěn)托起他們生命中微弱卻溫暖的光;他挺直脊梁,是高山河村的黨支部副書記,擎起了一名基層黨員干部的赤誠之心。他用這雙布滿歲月印記的手,始終堅守盡責與盡孝,溫暖著每一個平凡卻堅韌的日子。(供稿:魏薇)